本土电梯企业伊士顿已由中方控股

副标题#e#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梯消费国和制造国,但国内排名前10位的电梯企业,除上海三菱,其余全部是外方控股。伊士顿等本土电梯企业终于取得了控股权,但未来的市场环境又将如何

  11月5月,上海三菱电梯和日方续签了20年的合资合作期,仍然是由中方控股。无独有偶,一天前的11月4日,伊士顿中国电梯公司董事长杨隆告诉本报记者,该合资公司已由中方控股,下一步外资将全部退出。

  60多岁的上海三菱总裁范秉勋是“扛起中国民族电梯产业大旗”的老骥,1964年生的少壮派杨隆正在向其学习。

  “除了6米/秒以上的高速电梯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能做世界上最好的电梯。”在重庆茶园新区,澳洲伊士顿电梯公司中国区总部,刚从日本商务考察回来的杨隆对记者说。

  但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梯消费国和制造国,但大部分钱却被外国人赚走。目前,国内排名前10位的电梯企业,除了上海三菱,其余全部是外方控股。”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张乐祥在本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对外资进入中国的电梯产业做任何限制。

  控股权之争

  “我很欣赏范秉勋的做法,从合资开始,他就坚持将控股权握在中国人手里。”杨隆说,前几年,两人交往甚密,近年来,二人也多次在电梯产业会议上碰面交流。

  然而,这次和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续约,中方也不得不妥协,双方在上海的第二家合资工厂变成了日本主导。

  和上海三菱不同,杨隆决定坚持将中资控股进行到底。

  20多年前,刚从西安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杨隆被分配到了西安电梯厂做技术员,后来他成为了生产副厂长。那时,西安电梯厂、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天津电梯厂并称为中国四大电梯厂。计划经济年代,不少重庆客商提着礼品到西安“走后门”,才能先拿到货。

  但随着迅达电梯和上海电梯厂合资,外资电梯企业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到1990年代中期,日立、三菱、富力、富士达等国外知名品牌悉数来华设立了办事处。

  杨隆也从中看到了机遇。1993年,毅然辞职后,杨隆在重庆创办了速达电梯公司,为国外电梯公司进入中国代理业务。1998年,杨隆想到了和澳洲伊士顿合资筹建工厂。

  澳洲伊士顿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电梯制造企业。1998年,它收购了广州番禺电梯厂,建立了广州伊士顿电梯公司。然而,由于进入中国较晚,澳洲伊士顿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 #p#副标题#e#

  那时,要生产电梯必须拥有电梯生产许可证,杨隆需要澳方的资质;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型项目招投标往往看重外资品牌。

  双方一拍即合,从业务代理的合作伙伴变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合资伙伴。杨隆从广州伊士顿电梯公司手里买到了20%的股份。

  2004年,杨隆筹划重庆伊士顿电梯厂,给外方50%的股份。2007年,重庆伊士顿公司已年产电梯和扶梯5000台/套,销售收入上亿元,由于产值已大大超过广州公司,伊士顿决定把中国区总部搬到重庆。杨隆也乘势和澳方谈判,将中方持股比例增至66%。如今,澳方已将派出的财务、技术和市场总监撤回,董事长也换成了杨隆的名字。

  “外方现仅相当于财务投资。下一步广州公司的比例也要调整为中方控股,直到外方彻底退出。”11月4日,杨隆笑称。

  丧失话语权的教训让杨隆记忆犹新。2002年,苏州江南电梯公司被奥的斯收购,外方持股80%。原中方董事长曾告诉杨隆,被控股后,一切都是老外说了算,就连出口到哪个地区,也是外方划定的。

  如今,在排名中国前10位的电梯企业中,除上海三菱由中方控股外,其余全是外资控股,如广州日立、华升富士达、奥的斯在中国的所有合资公司。

  即使拿到了控股权,中国本土电梯企业的命运又能如何呢?

  技术与品牌难题

  尽管在西部,伊士顿已做到最大,但和国际电梯大鳄们相比,它只是一个小虾米。

  近日,一则关于世界电梯巨头奥的斯来渝投资的消息触动了杨隆的神经。

  10月22日,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全球总裁麦邵德包专机来重庆宣布,将投资1600万美元,在重庆北部新区建立西部第一个电梯生产基地,年产量上万条台,预计明年中动工,2011年建成投产。届时,奥的斯第二代能源再生电梯和扶梯不仅将供应西部,还将出口海外市场。奥的斯还将在重庆建一家物流中心。

  此前,奥的斯继1984年进入中国以来,已在中国拥有四大品牌,12家合资公司,5个世界级的生产基地。

  毫无疑问,继澳洲伊士顿进入西部后,奥的斯是第一个进入西部建厂的大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梯制造商和维修保养服务商之一。

  “我们不想被外资控股,但愿意和大象共舞。”杨隆说,奥的斯的进入是好事,意味着重庆电梯产业链将尽快完善起来。

  但是,作为本土电梯企业,伊士顿面临着中国电梯企业一样的难题——核心技术,虽然近年来,中国本土电梯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依旧比较落后。 #p#副标题#e#

  “现在,电梯产业外资化愈演愈烈。国梯失守,源于外资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大多电梯企业往往只在营销和资源上有优势。”张乐祥说。

  而技术不是中国电梯企业遇到的唯一难题。

  “中国电梯没有品牌。”张乐祥说,外资垄断的后果就是并购或封存中国的品牌。如2005年,芬兰通力和巨人集团合资,“巨人”品牌从此淡出视野,代之以“巨人通力”。巨人通力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时说:“尽管当时合资比例中方60%和外方40%,但三年后外方一直要求51%控股。”张乐祥说,双方的合资合约明年到期,到时控股权到底花落谁家,尚不明朗。

  “现在国人对外资电梯的品牌信任度很高,我们在自创品牌方面花了不少脑筋。民族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们现在只有注册了‘伊士顿’中文商标,把它从洋品牌变成中国品牌。”杨隆说。

联系人

姜涛律师

我们的团队

查看团队
0